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
万全庄村村民付俊正在重盖房屋,见到总书记,他露出了笑容:党的政策好,赶上这个好时代了,要不然就盖不起来了。特别是到了冬天,老百姓能不能安全温暖过冬?还有什么生活困难?11月10日,立冬后第二天。
对人民,总书记一直由衷赞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河北受灾较重的门头沟区、保定涿州市,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检查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迷彩绿火焰蓝救援红……哪里有需要就驰援哪里,哪里最危急就战斗在哪里。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啊。面对乡亲们,总书记这样形容自己这一天下来的感受:我从大家的表情看到了希望。
3个月后,农历小年刚过,沿着蜿蜒山路,冒雪来到汾河两岸。洪水已经退去,英雄之气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升腾。和许多传统戏曲相比,豫剧算是个年轻人。
这支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生为基础组建的青年团队,如今已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原因何在?粗俗鄙俚陈词滥调是短板。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通过改人,豫剧演员摆脱了旧社会低贱的身份,成为艺术工作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国破家亡,哪里又能安放下一方平静的戏台?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剧种才重现活力,并以河南的简称为梆戏确定了新的名字——豫剧。贾文龙告诉记者,河南豫剧院的所有演职人员,都会定期到乡下,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豫剧的故乡河南,戏曲振兴计划稳步推进——大力扶持精品剧目创作、积极培育戏曲人才队伍,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等活动令豫剧不断推陈出新。这种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豫剧传人。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电影《满江红》中数十段别出心裁的摇滚豫剧配乐,让年轻人赞叹不已:噫,豫剧恁‘得劲。人说,它把农村景况演活了,是豫剧史上的里程碑……88岁的豫剧作曲家朱超伦讲起往事,眼里依然闪动着光芒。
1956年,豫剧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攀上有史以来最高峰……通过改戏,以专业音乐创作为引领、中外乐器交融使用,创作出了一批现实气息浓郁、富有教育意义的新剧。为配合义演,她的丈夫、豫剧编导陈宪章还特意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花木兰》,国家有难,不分男女,人人有责的家国情怀让国人热血沸腾……步入新时代,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剧种,拥有167个专业院团、2100多个民营院团,十万大军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豫剧之花愈发艳丽。1927年,河南游艺训练班创立,提倡编创新戏、培养艺人,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之辅助作用。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视艺术为生命,她常说:对一个农民来说,没有比种地更大的,地比天大。
《朝阳沟》是我们在1958年创作的,一直演到现在,每次都是满堂彩。(本报记者白雪蕾丁艳王胜昔)。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郑州大剧院演出《穆桂英挂帅》。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梆戏变革,始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掀起的文化新风。
是万家灯火时,阖家老小团团围在电视机前守候《梨园春》开场的期待。豫剧之兴,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保障。这样的直播,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观众遍布海内外,很多都是年轻‘粉丝。这正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安阳县北郭乡演出的实况。今年7月,一段40摄氏度高温下,豫剧演员身披厚甲为乡亲唱戏的视频冲上热搜。对一个演员来说,没有比演戏更大的,戏比天大。
豫剧之盛,源自植根泥土。为了让戏更‘入味,我们坚持到农村体验生活。
它的前身梆戏脱胎于民谣俚曲,和着枣木梆子的节拍成为独立的戏曲,在明清之际才基本成型。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深有感触。
记者在河南乡间长大,童年记忆里的豫剧:是麦浪滚滚中,叔父大爷猛地拔起腰杆直吼一嗓的豪迈目前拥有4150亩田间试验区、350亩科研设施区和795亩南繁基地,对标国际一流种业研发机构,已组建河南生物育种中心有限公司,承接生物育种中心建设与运行工作。
它的穗和小麦有点像,但穗子很大,具有小穗数和小花数多的突出特性,对多种小麦病害表现出高度免疫性,被认为是小麦改良的最佳外源优异基因供体之一。今年9月14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揭牌,中心主要聚焦中原地区重要农作物种业科学、绿色高效生产、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重大需求,通过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强化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开展原创性科学研究和集成性技术创新,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创新高地、人才集聚高地、科教融合高地、成果转化高地,成为中原乃至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的示范者、引领者。神农种业实验室于2021年9月23日正式揭牌运行,是河南省政府批准建设的首批省实验室,致力于解决生物育种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围绕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畜禽等优势领域,由院士和中原学者领衔,组建5支核心研发团队,培育优质粮种。这是人工气候室,室内是无菌环境,种子是用纯净水浇灌的。
大河网讯 11月11日,2023中原农谷国际种业大会中原农谷参观活动开启,大河网记者跟随国际、国内种业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来到位于新乡市的中原农谷,近距离探秘种子的世界。新麦26号、郑麦136、豫花22号等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种子也被摆放在展厅内,讲解员介绍,新麦26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超强筋半冬性中熟多穗型小麦新品种,是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成果。
今天再次来到这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中原农谷建设得很好,各种设施都很成熟完善。在神农种业实验室,记者看到有一排排麦苗伫立着。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模拟的是种子全生育周期所需要的环境,这里的春小麦一年可以繁育6代,一年之内可以完成6次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是中原农谷核心部分,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现有5个科研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小麦、花生、大豆、蔬菜育种研究。
据中原农谷展厅讲解员介绍,墙面上的30根亚克力柱子承装了小麦,水稻,花生等10个品类的种子,是来自河南省内各个县区重要口粮的展示。参观结束后,以色列国家农作物基因库原主任尼西姆·约纳什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些年来,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让人刮目相看,而且在许多领域都遥遥领先,尤其是农业。花生一年可以繁育4代,大大缩短了生长周期。河南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4.9%,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小麦、花生育种水平国际领先、供种能力全国第一,玉米、芝麻、西甜瓜、辣椒等新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河南,在种业振兴中展现了新担当新作为。
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徐云碧表示,未来,中原农谷要持续不断地做出属于河南的特色,聚焦人才引进问题,加大吸引人才的措施。在成片水稻的映衬中,参观团走入中原农谷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面农业元素满满的的种子墙。
据介绍,一年以来,中原农谷的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形成了1+1+1+2+N政策体系和管委会+公司+专家咨询委员会运作模式,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原研究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53家省级以上科研创新平台、74家种业企业已入驻中原农谷,交通、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设施正在加快完善。今年4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中原农谷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以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为内核,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从更高水平上筑牢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冰草是小麦族的野生种之一,生命力极其顽强,具有优秀的抗旱、抗寒、抗病性。它形似长城,所以也称为粮食长城。